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也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潜力巨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吴清海表示,质量技术基础是全社会节能降耗的共同规则,而标准是提升能效的共同规则,技术先进,符合国情的节能标准体系,不仅能够为节能工作提供技术依据,还能够直接促进产品、行业、产业提升能效和降低能耗。
以“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为主题,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科技创新、工业绿色转型、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建筑节能、智慧城市、雾霾治理及应对气候变化、煤炭总量控制的目标等热点话题进行研讨。
节能离不开质量技术基础
“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监测等技术手段为节能降耗提供了一双眼睛,便于掌握用能实际,评判节能形势,提出节能措施。”吴清海说,标准是提升能效的共同规则,技术先进,符合国情的节能标准体系,不仅能够为节能工作提供技术依据,还能够直接促进产品、行业、产业提升能效和降低能耗。促进能效标准的全球一致化进程。认证是提升能效的有效途径,消费者使用节能认证产品,能够在提升生活水平的同时,进一步相对减少能源使用,既节约家庭支出又保障生活质量。企业能够通过认证就意味着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节能降耗符合规则规制。
截止到目前,我国纳入节能认证机制的产品有131类,国家累计发放节能认证的证书56000多张,获得认证的企业达到3600多家。经过测算,2010年到2014年,所有获得认证的企业以及他们的产品,累计实现节能量,折合标准煤是1.81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7亿吨。
吴清海说,质量技术基础是低碳循环发展的技术支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也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潜力巨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现这些重要的目标和内容,离不开国家质量技术基础。
城市节能大有可为
“建筑节能要推广适宜的先进技术,绿色的生活模式,要靠总量控制约束,推广高效节能技术,以实现我国必须在远低于发达国家建筑能耗量的条件下完成现代化,实现小康,这将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最好示范。”中国节能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说。
江亿说,2013年全国建筑能耗占中国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21%,相比于发达国家30%、40%的比例,我国的建筑能耗实际上偏低,这是因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工业能耗占比更高。“我国的建筑节能不能照搬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模式,而是要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行总量和强度双控’,把建筑规模总量管住,把每栋楼的节能约束变成强制的硬性标准。”
“建筑能耗在公共机构能耗中所占比例大,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是公共机构节能的重点领域。”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陈建明说,与工业等其他领域相比,公共机构用能的总量不大,但是公共机构的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可以在全社会节能减排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作为公共机构自身,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推动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对全社会有示范作用。
根据2014年统计结果,全国共有公共机构177万家,建筑面积79.27亿平方米,用能总量1.81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4.3%,用水总量126亿立方米,约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2%。
推动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可以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公共机构的运行经费主要来自于财政资金,公共机构实施节能改造,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和产品,对于社会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例如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和环境标准产品政府采购清单,把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列入政府强制或优先采购的范围。
“2014年全国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达到3862亿元,占同类产品采购规模的78%,有效的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新能源咨讯请关注


